您的位置: 首页 >> 论文集粹

李白籍贯考

发布时间:2012年12月31日 16:21      点击量:337

李白籍贯考

陈钧

羊年上九,再访江油。在市委副书记郝洁、市委宣传部长李树芳、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慧清等同志的指导下,参观了宏伟壮丽的李白纪念馆。由于慧清同志介绍我“是研究李白的”,因而郝洁同志提出了李白的籍贯问题。

说来惭愧,在研究李白方面,尽管六十年代就写过文章,“文革”中又因此当过“反革命”。可是,对于李白的籍贯问题却缺乏研究,盲从于郭沫若的“出生碎叶”说。前几年在民间传说中,看到李白生在青莲的故事,但未引起注意。现在郝洁同志又以此命题,只好拿出一份答卷,就教于郝洁同志和海内外方家。

籍贯,一般是指祖居或出生地。由于李白的祖居与出生地不同,因而去世不久,就产生了籍贯之争。最先提出异说的,是“李杜优劣论”的创始人元稹,他在《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》中写道。  “时山东人李白,亦以奇文取称,时人谓之李杜。”考其根据,则来自杜甫的《崔端薛复筵醉歌》:“近来海内为长句,汝与山东李白好。”实际上这是对杜诗的一种误解。因为,杜甫所说的“山东”,是指李白当时的寄居地,并非本籍。李白自己也说 “我家寄东鲁,谁种龟阴田?(《寄东鲁二稚子》)。至于本籍,杜甫在《不见》中,明确说过:“匡山读书处,头白好归来。”正是元稹这种误解,造致了谬种流传。

五代学者刘昫,在《旧唐书·文苑列传》中,不但因袭元说,写出:“李白,字太白,山东人。”而且还杜撰了一个“父为任城尉,因家焉”。于是,宋人钱易在《南部新书》中,一字不漏地转抄。宋代学者晁公武,在《郡斋读书志》中, “亦以白为山东人”。元人辛文房在《唐才子传》中,仍如是说。嗣后,明代人将此载入《一统志》,清人又写进《山东通志》里,尽管至今仍有此说,但在二百年前的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第一四九卷中,便已明确指出:  “刘昫等误也!”“白为蜀人,具有确证。”李白故里的粉竹楼,更以它的存在证明:“或谓山东李白,其谁信之?

其次是说李白为“陇西成纪人。”根据是李白的《赠张相镐》:  ‘本家陇西人,世为汉边将。’和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白陇西布衣,流落楚汉”。实际上这是唐代李姓的郡望通称。著名史家刘知几在《史通·因习篇》中,早已指出:“近代史为王氏传云    临沂人,为李氏传云陇西成纪人,非唯王、李二族久离本郡,亦自当时无此郡县,皆是魏晋以前旧名。”查验新、旧《唐书》的《地理志》,也正是这样。遗憾的是,后世有人不求甚解,陈陈相因,以致辗转流传,混淆视听,今天,是应当澄清的了。

至于李白在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中说:“白本家金陵,世为右姓,遭沮渠蒙逊难,奔流咸秦。”历来有不少学者,因不好理解,都不予采纳。仅明人胡应麟在《少室山房笔丛续集》中认为:“先世金陵,后迁陇、蜀,亦万万不通。”故尔怀疑是后人“伪为此书”,清代学者王琦在《李太白诗集注》中,则认为“金陵或是金城之谬”。《全唐文》注中,亦用此说。验之《晋书·李玄盛传》,凉武昭王李嵩,字玄盛,陇西成纪人,汉将军李广之十六世孙。为群雄所奉,进号凉公。李嵩死后,其子李歆嗣位,为沮渠蒙逊所灭,其诸弟及子侄奔于北山或伊吾。由此可见,王琦之说是可以成立的。因为“金城”,当时属陇西,与史实相符;而“金陵”则风马牛不相及了。若此,则仍是郡望之称,不为本籍所在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,却是郭沫若在《李白与杜甫》中提出的“出生碎叶”说。由于其影响超过陈寅恪的“出生西域”论,至今仍为我国的教科书、工具书普遍采用,因而,不得不对此作一番考究了。

郭氏的主要论据只有两条;一是唐人李阳冰的《草堂集序》,一是范传正的《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》。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,其《序》作于唐肃宗宝应元年(公元762),即李白去世之年。范传正是地方长官,与李白的孙女有过交往,其《碑》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(公元817),距李白去世五十五年,无疑是了解李自籍贯生平的权威文献。可惜郭氏未能全面理解,仅凭断章取义,即创立新说。

郭氏据范《碑》所述“隋末多难,一房被窜于碎叶”为凭,断定李白。生于碎叶”;又以李《序》。神龙之始,逃归予蜀。一语,断定李白五岁时才随父迁回蜀中。似此以管窥豹,后学实难苟同。谨录出有关段落,以便探讨:

先看李阳冰的《草堂集序》。此集是受李白嘱托而编,有关李白身世之处,为据其自述而成,他写道:

李白,字太白,陇西成纪人,凉武昭王嵩九世孙,蝉联组,世为显著。中叶非罪,谪居条支,易姓与名。然自穷蝉至舜,五世为庶,累世不大曜,亦可叹焉。神龙之始,逃归于蜀,复指李树而生伯阳。惊姜之夕,长庚入梦,故生而名白,以太白字之。

这里明白记载,李白是其父母“逃归于蜀,复指李树而生”,怎么会“生于碎叶”呢?再看范传正的《唐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》:

公名白,字太白,其先陇西成纪人。绝嗣之家,难求谱牒。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,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,纸坏字缺,不能详备。约而计之,凉武昭王九代孙也。隋末多难,一房被窜于碎叶,流离散落,隐易姓名。故自国朝以来,漏于属籍。神龙初,潜还广汉,因侨为郡人。父客以逋其邑,遂以客为名。高卧云林,不求禄仕。公之生也,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,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,名之与字,咸取所象。

这里不仅补明了李阳冰的“陇西成纪人”,是“其先”人所居,而且明确指出李白的出生地是蜀之“广汉”。另外,刘全白在李白身后二十六年(公元791)所写的《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》中,也指出:“君名白,广汉人。”

特别应当提到的,是李白好友魏颢,在受李白之托编定文集后写的《李翰林集序》中所述:

蜀之人无闻则已,闻则杰出。是生相如、君平、王褒、扬雄,降有陈子昂、李白,皆五百年矣。白本陇西,乃放形,因家于绵。身既生蜀,则江山英秀。

由此可见,无论是李白的亲友,或是稍后的学者,都明确记述李白是生在蜀中的蜀人,郭氏仅断取“神龙之始,逃归于蜀”一语,就判定“出生碎叶”,是完全站不住脚的。因为,王琦早在《李太白年谱》中,便已明确提出:

神龙改元,太白已数岁,岂神龙之年号乃功之讹?

的确,“神龙”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,为公元705年,李白时巳五岁,与亲友们所记的“身既生蜀”不合,因此,王琦既认为“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”,又明确写道:

据太白诗文自述,系出自陇西汉将军李广后,于凉武昭王为九世孙。当隋之末,其先世以事徒西域,隐易姓名。故唐兴以来,漏于属籍。至武后时,子孙始还内地,于蜀之绵州家焉;因逋其邑,遂以客为名,即太白父也。

考之史籍,“神功”是则天大帝(后人又称武后)年号,为公元697年,在李白出生前四年。这样,于情于理,于史于事,皆是可通。晚清学者黄锡  在《李太白年谱》中,还有更详的记载:

至武后时,子孙始还内地,于蜀之绵州彰明县内之青莲乡家焉。

两书均认定:李白之父是“武后时”迁蜀的。那么,李生蜀中,自当无可非议。如果不依史实,仅凭推论,硬说李白不是在蜀出生的蜀人,他自己也是不会答应的。请看其《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》。

近者,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。

峨眉乃蜀中名山,以山代蜀,述其乡籍。请再看《上安州裴长史书》:

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,云梦有七泽,遂来观焉。

“相如”者,司马相如也,蜀中名士。称为“乡人”其义自见。再请看《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》。

  国门遥天外,

   乡路远山隔;

   朝忆相如台,

   夜梦子云宅。

   思乡之情,跃然纸上!又看《渡荆门送别》:

  渡远荆门外,

   来从楚国游。

   山随平野尽。

   江入大荒流。

   月下飞天镜,

   云生结海搂。

   仍怜故乡水,

   万里送行舟。

千里怀乡,情真意切。又看《宣城见杜鹃花》:

   蜀国曾闻子规鸟,

   宣城还见杜鹃花。

   一叫一回肠一断,

   三春三月忆三巴。

故国情思,感人肺腑!明代学者杨慎仅引此一诗,便作为李白是蜀人的强有力的佐证。查阅典籍,古今许多专家,学者,都有李白是蜀人蜀生之明白记述:

宋太宗时,彰明县令杨遂在《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》中写道:

仆尝论蜀中自古多出名才士,其尤者,汉则司马长卿。王子渊,扬子云,唐则陈子昂暨先生耳。

宋代史家宋祁在《新唐书·文艺列传》中叙述:

李白,字太白,兴圣皇帝九世孙。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,神龙初遁还,客巴西。白之生,母梦长庚星,因以命之。

宋代学者曾巩,在《李太白文集后序》中写道:

盖白蜀郡人,初隐岷山,出居江汉之间。

宋代学者陈振孙的《直斋书录解题》,又述:

太白为蜀人,见于刘全白志铭,曾南丰集序,杨遂《故宅记》,及自叙书,不一而是。

明代学者曹学  在《万县西太白祠堂记》中写道:

太白,蜀人也。其诗之见于蜀者,若《成都散花楼》、《汉嘉峨眉山》、《白帝城》、《蜀难》等篇,在集中可考。

无名氏的《宣和书谱》、有这样的记述:

李白,字太白,生于巴西,弥月之初,母梦长庚,故因以取名。

清代学者朱骏声在《传经室文集》中,还专门有《唐李白小传》:

李白,字太白,自号青莲居士,晚称酒仙翁。系出陇西,汉李广后,凉武昭王九世孙。父名客,家蜀之绵州。白生于长安元年(辛丑),生之夕,母长庚入梦。

其它还有,限于篇幅,恕不再引。值得注意的是,上述称“蜀郡”、称“广汉”、称“巴西”、称“绵州”,都是郡望的详略。那么,李白究竟生于何地呢?请看他自己在《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》。

青莲居士谪仙人,

酒肆藏名三十春。

“青莲居士”,是李白的自号。如果这里会引起什么人曲解的话,在其《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》的《序》中,就更明白无误了:

后之高僧大隐,知仙人掌茶,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。

李白为什么要自号“青莲居士呢?”杨慎在《丹铅续录》卷三中,明确指出:

李白生于彰明之青莲乡,其诗云:“青莲居士谪仙人”是也。

此说甚是。因为,在杨慎以前或以后众多典籍中,都有类似的确切记述,现择要录之,以飨读者:

宋哲宗时,彰明县令杨天惠《彰明遗事》里叙述:

元符二年春正月,天惠补令于此,窃从学士大夫求问逸事。闻唐李太白本邑人,微时,募县小吏。

采自乡里传闻,当予珍视。宋代学者计有功,在《唐诗纪事》中,作有如下评述:

然学者多疑太白为山东人,又以匡山为匡庐,皆非也。今大匡山犹有读书台,而清廉乡故居,遗地尚在,废为寺,名陇西院。

论据确凿,似难否认。宋代学者吴曾在《能改斋漫录》中,引杜田的《杜诗补遗》说:

范传正《李白新墓碑》云:白本宗室子,厥先避仇,客居蜀之彰明,太白生焉。彰明,绵州之属邑,有大小康山,白读书于大康山,有读书堂尚存。其宅在清廉乡,后废为僧房,称陇西院,盖以太白得名。

所据系范《碑》异文,叙事清楚,确实,殊堪珍贵。“康山”,本名匡山,因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而改。宋代史家欧阳  在《舆地广记》里写道:

绵州彰明县有唐李白碑,白之先世尝流  州,其后内移,白生于此县。

记述畅晓,勿庸置疑,宋代另一史家祝穆在《方舆胜览》中,引李阳冰的《草堂集序》:

其先以罪谪居条支,神龙(按:应书为“功”)之始,逃归于蜀之昌明。

今本无“昌明”’,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先天元年(公元712)所改的县名,在此以前,叫“昌隆”,因避李隆基之讳而改。后唐时,改为“彰明”。在宋人的《太平寰宇记》和《元丰九域志》中,亦有李白生于蜀之绵州的记载。

到了明代,有《杨升庵文集》所引《成都古今记》:

李白生于彰明之青莲乡。

曹学佺在《蜀中名胜记》中,介绍“彰明县”的名胜时写道:

《图经》云:梓州刺史于邵作李白碑,在县之宁梵寺二门下。《志》云:碑在县南二十里,即白故宅。

清初修纂的《四川总志》中,又有这样的记述:

龙安府平武县有蛮婆渡,在江油青莲坝。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,有鱼跃入篮内,烹食之,觉有孕,是生白。《广舆记》:白生蜀之青莲乡。旧志以为彰明人,盖平武实割江、彰、剑、梓之地以为邑,今蛮婆渡、青莲乡俱隶平武,则白生之地在今平武无疑矣。

这里记述的优美传说,至今仍在流传。唯“蛮婆渡,青莲乡俱隶平武”之说,值得考究。因为彰明为古梁州之域,在汉为涪县地,属广汉郡。晋武帝置汉昌县,属巴西郡。后魏改为昌隆,属金山郡。唐先天元年(公元712)改昌明,隶绵州。后唐始称彰明,宋、元因之。明洪武十年(公元1377)隶入绵州,三十年(1380)复置。明嘉靖四十五年(公元1566),改属新设的龙安府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),裁归绵州。雍正元午复设,九年(公元1731)虽改隶龙安府,但不“隶平武”,彰明自立为县,并拨平武五坝之地增之。所以,李白始终是彰明县人,清嘉庆年间常明等修纂的《四川通志》所引明人金皋《李太白祠堂记》中,明确记叙:

唐李太白乃宗室才子,其初,秦之陇西人。自其父避蜀亡命,僻居昌明。昌明,即今彰明也。

王琦《李白年谱》中,又有新的论述:

《眉公秘笈》谓生于彰明之青莲乡,改号青莲。按:青莲乡在绵州旧彰明县内,《彰明逸事》原作清廉乡,疑后人因太白生于此,故易其字作青莲耳。

李白为何以“青莲”为号,王琦认为:

青莲花出西竺,梵语谓之优钵罗花,清净香洁,不染纤尘,太白自号疑取此义。

纵观李白品行,王氏之言甚当。为祖国,为人民呼号一生李白,正是出封建社会污泥而不染的“清净香洁”之“青莲花”!

还有,清代著名学者李调元在《太白故里考》中,更明确写道:

李太白者,自唐李阳冰序其文,刘全白撰其墓碣,皆云“广汉人”。而论白者,或曰陇西,或曰山东,不知白实生于绵之巴西也。……即今彰明县之青莲乡也。一作清廉,在漫波渡,离城十五里。

李氏饱学之士,其说可信。清乾隆时,彰明知县廖方皋,在《修太白祠记》中,明白叙述:

先生旷世逸才也,文章品望,彰彰在人耳目,产邑之青莲乡。

另一位彰明知县陈谋在《陇西书院记》中,反复记述:

青莲乡,太白星降之域也。……

夫先生诞降青莲,故其自述曰“陇西布衣”,不忘本也。

地方官征之史志,见之胜迹,其说自非虚谬。清同治甲戌(公元1874),由署彰明县事韩树屏等修纂的《彰明县志》里,灿然记载。

青莲乡县西南十五里,一名漫波渡。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,有鲤跃入篮中,烹而食之,遂孕而生白。

清光绪二十九年(公元1903),由署江油县事武丕文等重修的《江油县志》中,亦明确记载:

唐李白生于青莲坝,旧隶江油,治南七十里。相传其母浣纱于渡口,有鱼跃筐中。携归烹食之,觉有孕,遂产白。今名曰“蛮婆渡,”隶彰明。

志书所载,与事实皆合,诚为可信。当代学者王伯祥,在《增汀李白年谱》中,卷首即赫然记述:

李白生于剑南道龙门州(后于肃宗乾元时改龙州)昌隆县(后避玄宗讳,改昌明县,五代时改彰明,即今四川省彰明县)之青莲乡(清廉乡)。

王氏确切指明生地,值得重视,但有两点应当指出:一是唐代的昌隆县不属“龙门州”,而属“绵州”,这在新、旧《唐书》的《地理志》、《元和郡县志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等史籍中,都有详细记载的。二是王氏于19572月写成此书后,彰明县又有变化。1958年秋,它与江油县合并为“江彰县;1959年,改名为江油县。19882月,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江油市。

这里。还有一条最具权威性的史料,那就是李白在《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》所述:

  家本紫云山,

   道风未沦落。

紫云山在彰明县西南四十里,山秀林青,传有紫云相结,故名。山上有“仙人青龙洞”,  “白云洞”,唐时建有道宫,名“崇仙观”,今已不存。此山现属江油市香水乡,这便是李白籍贯的又一铁证。

为寻访胜迹,我们在青莲古镇瞻仰了李白的旧宅“陇西院”和其妹李月圆居住的“粉竹楼”;踏看了“磨针溪”参观了“太自祠”,凭吊了“李白衣冠墓”和“李月圆墓”;搜集有民间传说《漫波渡》、《磨针溪》。

特别是在风景宜人的“李白纪念馆”里,观赏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亲题的“李白故里”,胡耀邦书写的“太白堂”匾额以及毛泽东、宋庆龄、周恩来、何香凝、聂荣臻等的书画。尤其是江泽民同志在“乙丑(1985)新春”、李白纪念馆中的“晓雅斋”建成时所题七绝,意义深远:

  蜀道曾为太白乡,

   长虹今日贯绵阳。

   斋称晓雅饶有趣,

   明月青天不算狂。

这里,既明确指出李白的籍贯,又一扫封建文人诬李白为“狂士”的滥言,对李白作了公正的评价。

煌煌文献,堂堂胜迹,均准确无误地证实:李白出生在剑南道绵州昌隆县(既今四川省江油市)青莲乡的天宝山麓、涪江之滨的“陇西院”。

除此之外,均属牵强。谨以:“陇西院”门联,权作本文结语:

弟妹墓犹存,莫谓仙人空浪迹;

艺文志可考,由来此地是故居。